思想引擎
孙振华专栏:王小波裸像风波

07上海雕塑展 黄金时代

 

  一
  最早我是从李银河那里知道有一件王小波裸体塑像的。
  当时完全没有料想到,这件作品以后会引起这么大的争议:全国各地几乎所有报纸都刊载了这件作品的图片,或者报道了这件作品引起争论的消息;就更不用说网络上铺天盖地的唾沫星子了。
  王小波裸像事件,成为2007年雕塑界最为引人注目的一场风波。
  2006年12月,在南方都市报举办的一个会议上,李银河女士在会议空隙向我询问:广州美术学院有一个大三的学生,要送她一座王小波雕塑,寄过来照片,塑得很像,样子比较绝望,但是裸体的,她征求我的意见,该不该要这件作品。看得出来,她是欣赏这个学生的,但有些犹豫。
  谈话时还有南方都市报评论员张晓舟在场,我俩力劝她应该要这件作品。我还以张志新为例,说在改革开放之初,广州雕塑家唐大禧曾经为张志新做了一尊裸体的骑马射箭塑像,当时也曾经引起过轩然大波。这说明,以裸体的形式正面表现著名人物,在国内也是早有先例的。
  当时,我和曾成钢正受上海城市雕塑艺术中心的委托,担任“雕塑与城市的对话——2007迎世博上海国际雕塑艺术大展”的策展人。我向李银河表示,如果作者有兴趣,可以跟我联系,把作品照片发给我,如果合乎条件,可以邀请他参加这个展览。
  过了不久,一个叫郑敏的小伙子果然与我联系,并发来了作品照片。这件作品做得很好,尺度也适合上海展览的要求,所以我马上向郑敏表示,可以请他参加上海的展览。
照片上看郑敏,非常年轻,带着眼镜,文质彬彬。这么年轻的一个在校大学生能够关注王小波,是一件难得的事情。
  到上海汇报征集作品方案,我向上海城市雕塑艺术中心极力推荐这件作品,并且表示,这件作品有可能是全部展览中能够出彩的作品之一。王小波虽然逝世十周年了,但是他仍然没有被他的读者所忘记。如果这件作品在展出时引起争议,也不是一件坏事。作品的确是突出了王小波的裸体,以这种方式表现王小波是非常贴切、吻合的;王小波就是这么真诚、坦然地面对这个世界,他的文字如同他的身体一样,以一颗赤子之心,毫无虚伪造作,在真实地表达自己。
  上海方面接受了这件作品,并根据展览程序,与郑敏签订了参展协议。
  二
  今年3月10日,离展览只有20天了,展览画册的清样都出来了。那天我偶然在网上浏览,在新浪网上发现了王小波塑像的图片以及网民的议论,我当时没有特别在意,只是觉得过早披露展出图片,使展览少了些悬念。
  第二天,突然接到王小波姐姐的电话,说王小波家人在网上看到王小波塑像的图片,接受不了,特别是对王小波老母亲造成了伤害。家人希望这件作品不要在展览会上公开展出。
  面对家人的要求,特别是王小波老母的感受,让我一下子感到问题的严重。事后我在《南方周末》上读到王小波哥哥的一篇文章,说他的母亲是山东人,没有多少文化,知道老人的感受是可以理解的。对于一个朴实、善良的北方老人来讲,看到自己英年早逝的儿子赤身露体的出现在世人面前,设身处地地想,的确是难以接受的。
  尽管我当时还不知道这些情况,但已经开始动摇了,——因为我们敬重王小波。如果因为塑像的事情,伤害到王小波的家人,那将是我们每个人都不愿意看到的。
  我当时对王小波姐姐说,希望家属能出具一个书面的材料给我,使我有根据与上海主办方来具体商议解决。
  两天后,我收到了一份传真,全文如下:
  感谢展览承办机构及王小波塑像作者对王小波的厚爱。但将小波以这种裸体塑像方式公诸于众与我们期待中的小波形象有较大差距。小波的84岁老母看到塑像照片后感到十分难堪,此事已给她造成了相对严重的心理创伤。所以我们要求展览方将此塑像从展览上撤除。希望贵方能够理解我们的态度并加以协助。
    谢谢!
    王小波的母亲 宋华
    大姐 王小芹
    二姐 王征
    哥哥 王小平
    2007-3-13
  收到传真后,我立即与上海方面协商,经讨论,我提出了一个妥协的方案:与郑敏的参展协议继续履行;作品运到上海后由中心收藏,但不参加正式展出;仍邀请作者出席上海的开幕式;已编好的作品画册中,照片不撤,维持原样,因为画册清样中的照片本来就是侧面的,并没有正面暴露生殖器官。(见附图)
  尔后我又与郑敏联系,这个时候他已经有了预感。可能他从李银河那里已经知道了王小波家人的反对态度。同时我也在郑敏那里证实了,作品照片的确是他在自己的博客中披露出去的。
  鉴于网络世界唯恐天下不乱的现状,什么事情只要到了网络那里,就很难再有澄清之日了。事已至此,埋怨郑敏也没有用。我将与上海方面商议后的意见告诉他,希望他能够理解。尽管他感到失望和遗憾,但是提不出更好的办法,便同意了这个意见。
  网络是一把双面剑,一方面,它的快速传播所引起的震荡,影响了郑敏作品的参展;但另一方面,网络的传播力量,使作品的影响已经远远超过了参加展览本身。网络的加速放大效应,使郑敏迅速间成为了一个被媒体包围的名人,想不出名都不行。
  我将以上处理意见反馈给王小波的姐姐。她提出,能否将画册将刊载的作品照片给家人看看,作品题目能否不出现王小波字样。另外展览开幕后,希望得到一本画册。
  我将改名为《黄金时代》的作品照片从网上传过去,王小波家人看后,发来邮件:
  寄来的照片已收悉。我们对此进行了讨论,觉得照片与标题仍会在观者心中形成裸像与王小波之间的联想。从我们的角度出发,最理想的方案是将照片撤掉。如果不能撤掉照片,为了淡化这种联想,我们觉得可以采用一种折中的方法,即把标题写成英文,写作“GOLDEN AGE"。请你们考虑。
    王小波的家人
  我认为可以依王小波家人的意思,改为英文标题,但作品在画册中出现很重要。王小波裸体塑像的图片流传已经成为了一种既成事实,不让作品正式参展是对王小波家人的尊重;但是,这件作品无论引起了什么样的评价,它客观上已经成为一件广为人知的重要的作品。作为展览文献,它应该将这件引起了广泛争议的作品收录进去,立此存照。
  我将王小波家人的意见和自己的意见转告了上海城市雕塑艺术中心,希望作品照片能够在画册中保留。
  将这件事情处理告一段落以后,我因事出国十多天。特别遗憾的是,没有能出席3月31日的盛大开幕式。
  回国后,听说郑敏应邀参加了开幕式,但是在作品画册里,这件作品终于还是被取消了。
  这应该是展览的缺憾。其实,照片的事情,只要王小波家人能认可就没有问题了。在我看来,一个展览,能产生一、两个亮点就很不错了,而郑敏的王小波塑像就是这个展览中的亮点。
  三
  王小波塑像可以引发我们多方面的思考,因为它涉及到中国当代雕塑的许多问题:
  第一,裸像的问题在中国常常是一个社会学的问题。这个问题细细推想,不免让人感到有些气馁。应该说中国社会基本上已经接受了《掷铁饼者》,接受了《大卫》,也接受了《思想者》,但是,为什么许多人就是不能接受一个没有穿衣服的王小波呢?
  也就是说,国外的名人不穿衣服可以接受,中国的名人不穿衣服可能就让人接受不了。看来,身体的问题,仍然是许多中国人心里的一个坎。我们可以用民族性,用国情,用传统道德来解释这个心结,但是这种双重的解释标准说明了什么?
  中国雕塑有趣的地方在于,放眼望去,五花八门,新旧陈杂,应有尽有。有些人认为具象的人体塑造早就过时了,早就不屑一顾了;可有些人,仍然还在为一个自己敬重的人能否裸体而苦恼万分,忧心这样是否会玷污心中的圣洁。
  看起来,我们的社会发展很快,进步很快;但是细看,发现在一些基础的问题上,有些方面几乎是在原地踏步。回想1979年,就曾经为张志新塑像是否能裸体争论过好一阵子,时隔二十多年,经历了急风暴雨般的社会变革,这个问题又悄悄溜回来了。历史就是在这样循环往复。
  在这个问题的背后,仍然是对人的理解,对人性的理解,对人的全面性和丰富性的理解。看到网上一些王小波的粉丝对塑像讨伐的声音,我不禁想,我们现在已经后现代了吗?或者换成另一个问题,我们离现代有多远?我们离启蒙有多远?而王小波为理性、启蒙所付出的心血是否白费?他的精神是否真正能为这些粉丝所理解?
  在文艺理论上,在艺术批评上,我们时常可以看到陈腐的老调子重弹。有些僵死的思维逻辑和方法一有机会就死灰复燃。有些理论问题不是在思想解放的运动中已经解决了吗?然而,一有风吹草动,为什么又借尸还魂了呢?
  看来,物质的现代化并不难,而难的是人的现代化,实现人的现代化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第二,近些年来,具象雕塑的出路问题一直困扰着中国雕塑界。由于历史的、现实的种种原因,我们的高等雕塑教育,仍然以具象雕塑的训练为主。但是,这种训练方法与社会常见的雕塑创作的模式出现了脱节。具象雕塑的教学会不会是一种误人子弟的“屠龙术”?学会了一身屠龙的本领,出去无法寻觅龙的踪迹!
  应该说,具象和当代性的结合,或者说,探讨具象雕塑在当代文化中的可能性将是问题的关键。具象、抽象、观念、材料相对于当代社会来讲,不过是手段,问题是,如何让这些手段具有当代性。
  郑敏的王小波塑像是具象和当代性结合的一个成功的个案。
  与《大卫》相比,《王小波》与它相同的是,都是裸露的男人体,但不同的是一个是古典的,一个是当代的;这里所说的当代并不是时间意义上的当代,这是为什么?
  《王小波》是个性化的,他的表情,他的身体所透露出来的痛切、无奈、甚至绝望,体现了他对当代社会的观照。如果《大卫》是理想的、崇高的,《王小波》则是当下性的,感觉性的;王小波塑像所具有的身体性的力量,与他忧愤深广的思想结合得天衣无缝;他具有强烈视觉冲击力的身体,直逼我们生存的现实,让我们惊悚不安......。《王小波》的当代性,在于它直逼当代思想的前沿问题;它让雕塑真正具有思想,而不是为具象而具象,为雕塑而雕塑!
  有些人老是为具象雕塑叹息,为具象雕塑忧虑,其实,具像的可能性离我们并不远!它的生命力和表现力,也有例可循,我们为什么不能从郑敏的创作中寻找启示呢?全国有这么多雕塑家,有这么多擅长塑造人物的高手,但是在王小波面前,在这么一个具有思想性和挑战性的题材面前,他们都到哪里去了?
  第三,话虽如此说,在王小波裸像风波中,仍然涉及了一个两难问题,这就是艺术家的创作自由和道德责任的问题。
  我欣赏郑敏的原因,是如此年轻的在校学生,能全部通读王小波的作品,并对王小波能有这样深入的理解,这让我感到惊讶。这也让我对广州美院雕塑系这几年在培养学生方面所做出的成绩另眼相看。
  从郑敏的任课教师那里了解到,郑敏是一个来自湖南乡村的学生,他家境贫寒,最困难的时候,因“弹尽粮绝”而无法坚持到课堂上课。就是这样的学生,能保持独立的思想,和高度的社会热忱,敢于面对当代思想文化界敏感的问题,这种自觉和高度在大学生当中是不常见的。
  这种创作热情无疑需要扶持和保护,他出自真诚和善意的个人的创作权利也是无人可以剥夺的。但是,当一个人的自由意志和另一个人的伦理意愿产生冲突的时候怎么办?譬如王小波裸体塑像的公开展示,与王小波84岁的老母看到裸像以后的“难堪”之间出现了冲突怎么办?
  这种冲突让艺术家感到为难,这并不是来自社会的压力和要求,也不是自感理亏的内疚感,而是客观上可能伤害无辜时的一种不忍之心。如果一定要展出,一定不肯让步,其结果不是一方受到伤害,就是双方对簿公堂,如果不是出于故意炒作的目的,这绝不能说是一种好的选择。
  所以,艺术家的自由意志常常需要小心翼翼地回避一些东西,尽量不要意外伤人,特别当艺术家的自由可能妨碍另一个人的自由的时候,艺术家的可能的高姿态就是将自己的自由转化为自我约束。
  毫无疑问,类似王小波裸像所遇到的这种情况过去有过,这次展览碰到了,将来还可能会有。
  我们如果认为艺术同样也是一种责任,那就只好面对现实,做出清醒的选择。

 

 

 

页数: 共 1/1 页 首页 上一页 1 下一页 尾页
中国雕塑学会 CHINA SCULPTURE INSTITUTE
中国雕塑学会 CHINA SCULPTURE INSTITUTE    备案号:京ICP备12008679号 
中国雕塑学会官方微博:中国雕塑学会CSI(新浪)
微信号:china-sculp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