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现场
38 梦回故里——刘士铭雕塑回顾展

黄河船工

 

 

02、03、04 开幕式现场

 虎与美女 陶

 妈妈回来了 彩陶

 后台演员 铜

笼中鸟 陶 

 午睡 陶

 

    由河南省美术馆、中国雕塑研究中心、中央美术学院雕塑艺术创作研究所主办的“梦回故里——刘士铭雕塑回顾展”,于2008年10月26日至11月2日在河南省美术馆举行。这场为期7天的展览,汇集了雕塑家刘士铭先生从艺60年的120余件精品力作。展览分为“乡村情怀”“大河之恋”“城市印象”“回望传统”“人·动物”“心灵感悟”六个部分,展示了刘士铭先生各个时期、不同主题的艺术创作,既包括其创作生涯中多次重点表现的作品系列,如“黄河船工”“后台演员”“妈妈回来了”“小院”“麻雀”等,也有平日进行艺术尝试与探索的习作小品,从多个角度充分地呈现了这位八旬老人独辟新径的创作视角与鲜明的艺术风格。
    该展览受到河南省文化艺术界的极大关注。10月26日,河南省美术馆为此次展览举行了隆重而热烈的开幕式和作品捐赠仪式。河南省文化厅、河南省文联、河南省美术家协会、河南省美协雕塑艺术委员会以及河南大学艺术学院的相关领导出席了开幕式。河南卫视新闻中心、河南《大河报》、郑州电视台、河南都市频道、《河南日报》等河南省的主要媒体纷纷对此次展览进行报道。展览开幕当天有数百名观众前来参观,这其中有刘士铭先生在河南工作时的老同事、老朋友,有曾经受到刘士铭先生艺术教导的年轻一代雕塑家,也有对刘士铭先生的雕塑作品深感兴趣的艺术院校学生和艺术爱好者。展厅中不时能看到有观众面对雕塑作品凝视静思,或是两三人聚在一起对某件作品兴致勃勃地讨论,或是拿出相机和手机拍摄下自己喜欢的作品。开幕式当天下午举行了刘士铭作品研讨会,参会的雕塑家和艺术评论家对此次展览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并满怀激情地对刘士铭先生的作品发表了各自的看法。
    “继承传统”的特点在个案研究中凸显
    这次展览是刘士铭在北京之外举办的首次回顾展,也是对于刘士铭个案研究的阶段性成果的展示。刘士铭的首次个展举办于1998年,他的几十件雕塑作品在中央美术学院的“通道画廊”里展出。其作品中展现出的与中国传统雕塑的显著关系立刻引起了注意。在当时雕塑界普遍追随西方艺术潮流的大环境下,刘士铭的作品带来了完全不同的崭新风貌。著名艺术批评家邵大箴先生在此次展览的画册中写道:“刘士铭能在我们当今雕塑艺术‘主流’形态之外,自觉地运用我国古代陶塑的民族传统手法,另辟艺术新径,无疑是很有见识的创造性行为。”
    首次个展之后,这位数十年默默无闻的雕塑家和他的作品受到了雕塑界的高度关注。中央美术学院雕塑创作艺术研究所决定将刘士铭作为其系列个案研究的首位艺术家,组织国内雕塑史论研究界的专家和学者对他的艺术经历和创作成就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研究。2005年10月,中央美院雕塑创作研究所特别为刘士铭举办了“本土雕塑展——刘士铭作品展”,这是刘士铭重要艺术作品的一次集中展示,呈现了“黄河船工系列”“后台演员系列”“小院系列”等最为精彩的作品,经过这次展览,刘士铭作品“运用中国古代雕塑手法,表现中国当代生活”的特点更加凸显出来。
    2006年,中央美术学院为刘士铭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了“自在蓬蒿——刘士铭雕塑艺术展”,这次展览是刘士铭艺术最为全面、丰富的一次展示,汇集了他创作的200余件优秀雕塑精品。它是中央美术学院对于这位老校友、老教师60年执著不辍的艺术人生的肯定,也是中国雕塑界对于刘士铭艺术成就的认可。通过刘士铭一生作品的整体呈现,其吸收中国古代雕塑、民间泥塑的艺术技法和艺术精神的雕塑创作脉络越发清晰,而他对于中国传统艺术的真挚热爱和不懈追求也深深地感染了每一位参观展览的观众。
    此次河南美术馆的展览,不仅在之前研究的基础上,对刘士铭的作品根据其主题进行了分类呈现,并且在整体展览设计中,纳入了刘士铭先生自己的艺术感言和国内重要艺术批评家对其艺术创作的评论,以及刘士铭各个时期的生活照片,力图从作品、图片、文字各个方面使观众对于雕塑家有更为深入的了解。河南是对刘士铭的人生产生重要影响的地方,他中年时期的最好时光都在这里度过,黄河流域悠久的历史文化、丰富的民间艺术和朴实善良的中原人民,都曾强烈地激发他艺术创造的生命活力。此次展览将刘士铭的作品带回孕育它们的地方,希望在展览中,人们能够感受他的艺术生活,感受他作品中与中原传统文化和民族品格之间的丝丝联系。并由此,对于中国当代雕塑对于中国艺术传统的继承和发展,进行再度的思考。

    学术界评价选登

    对于传承中国传统艺术的这个课题,刘士铭先生用一生的艺术探索,给出了自己的答案。这一点,得到了许多艺术批评家的肯定:
    “在校期间和毕业留校后,他(刘士铭)利用一切可能去接触民间艺术,关注有鲜明地方特色的音乐、戏曲手工艺品,他有机会在中国历史博物馆从事修复陶器和陶俑的工作达七年(1974年~1980年)之久,秦汉陶俑和动物以及其他出土文物,把他带到对他来说既亲切又陌生的领域。古代中国传统陶塑的语言使他更加明确地认识到,真切感情和自由表达这种感情在艺术创作中的重要性,认识到真正的艺术品不是自然形象的机械模拟,而应该是艺术家通过观察、体验后主观感情的表达。在这方面,古今中外艺术的标准应该说是共通的、一致的,不过,中国传统陶塑有更大的表现自由,它超越一般形似神似的要求,极大地简化形,抓住物象的主要特征予以强调和夸张,形象富有神韵与气韵。不拘泥于细节和结构的整体性,在深刻理解客观对象的基础上自由发挥,赋予这些陶塑以生动的情趣和难能可贵的幽默感。这些艺术特点在刘士铭的心中引发起深刻的共鸣,似乎在这时,他才更清楚地意识到他身上的创造潜力。也正在这时,他才敢于抛掉无形中钳制自己创造天赋的枷锁,投入自由创造的天地。”

                        ——摘自邵大箴《开风气之先——刘士铭的雕塑艺术》
    “在刘士铭的一系列作品中,其表现手法可以用非常明确的两个字眼来概括:民间。民间艺术的真髓就在于质朴和少有局限,所以深谙于此的艺术家就会有更多的自由,一些‘主义’和‘流派’的框框条条在这里也就失去了意义。民间的那种最为‘浅显’、最为直接的满足和表达,在某些场合恰恰表现出的却是最为深刻的阐述。”

                        ——摘自杭间《刘士铭的别样意义》

    “刘士铭对形式的选择,显然有非常明显的艺术史考虑。他的泥塑和陶土系列,发展了一种源自汉代陶俑的浑然一体的形式和流畅不拘细节的做派,这似乎与他在中国历史博物馆修复组从事文物修复工作的经验有关。传统资源对于他是一种艺术史的启迪,一种精神和格调的升华,尤其是远离当下时代的艺术品所散发的亲切而神秘的感召力,对他产生了巨大吸引力,他找到了具有体现他热情和感性的承载体—— 一种源于民间的传统形态,经过时间的作用,凝练为具有经典意义的范例。”
                        ——摘自徐虹《乐观主义的底层叙事》

    “刘士铭的雕塑不是简单的民间工艺美术的复制,他将自己受过的雕塑教育,如春雨无痕般地融入一种自由率真的表达之中,这种心灵的自由表达,正是汉代先人面对自然时的从容天真,由此,刘士铭在中国传统雕塑和西方写实雕塑的体系基础上,发展出一种平易近人、自信大度,具有很强的中国气息的雕塑风格,对中国雕塑的现代发展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摘自殷双喜《真正的艺术——刘士铭雕塑艺术研究》

 

 

 

页数: 共 1/1 页 首页 上一页 1 下一页 尾页
中国雕塑学会 CHINA SCULPTURE INSTITUTE
中国雕塑学会 CHINA SCULPTURE INSTITUTE    备案号:京ICP备12008679号 
中国雕塑学会官方微博:中国雕塑学会CSI(新浪)
微信号:china-sculp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