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塑新闻
“渡”展示应急建筑设计 体现人文关怀

    “再过10分钟,就是汶川大地震一周年的准确纪念时间。中国美术馆组织的这次展览,之所以选择在今天(12日)下午开幕,也是为了凸显全国第一个防灾减灾日的重大主题。”
    5月12日下午,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在“渡:国际应急建筑设计展”的新闻会上告诉记者,这个旨在引起社会对灾区重建关注的展览,将在12天的展期内,展示16件可行、快捷、安全和更人性化的应急建筑设计,向公众积极推广环境保护意识和灾后人文关怀。
    16支设计团队共渡难关
    据了解,中国美术馆邀请了国际知名的16支优秀建筑设计团队参加展览。他们分别来自欧美和日本、中国。
    “他们针对全球不同地域和气候中的典型性自然灾害(例如地震和飓风)或社会灾害(例如流行性疾病),设计了16件应急建筑。”策展人潘晴介绍说,展览分为几个板块,有针对性地为灾后特定时间段设计的不同建筑在这里依次展示。
    第一个展厅模拟灾后的第一现场。第一件作品“地震桌”就被置于“坍塌”的墙体下,设计意图是为了在灾难发生的第一时刻,有一个可以暂避的场所。而第二个空间的作品则告知人们如何在灾难发生的一周内,利用土、竹子和沙袋等简易材料和资源,在短时间内搭建可以短期居住的场所,还有作品提示人们在没有灯光的夜间如何应对。“通过对每个灾难阶段做出不同的设计,展览展示了如何在灾难中从危险走向安全,从痛苦和悲伤走向希望和快乐的历程。”策展人周舒说。
    在概念空间,观众会发现一间专门为应对全球性流行病设计的隔离病房。目前的甲型流感正体现了此类设计的重要性。
    日本设计师坂茂的作品是已经在四川搭建的小学的副本。这意味着作品已经进入应用阶段。
    以人为本的建筑
    展览不仅充分体现了应急建筑的环保节能、就地取材、运输便捷、搭建简易和造价低廉等实用特质,也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
    范迪安说:“事实上,我们宁愿永远不使用这些建筑,它们当中很多是为灾难而生。”记者也发现,除为应对特定的自然或社会灾害或针对特定的自然环境而进行的设计之外,还有一些具有普适性的设计,在很多情况和环境下都能适用。“这些建筑设计与其环境和应用者之间有着相互依存的关系。根据环境条件和灾难特征,作品可以被修改、重建和彻底改造。”
    记者发现,主办方为了增加与观众的互动,还特意在开幕式上邀请到场的观众与建筑师们来共同搭建参展作品,以体现应急建筑把建筑的专业性返回给公众的特点。中国美术馆公共教育部何琳透露,为让更多的儿童体验到应急建筑的特点,将组织与展览相关的教育活动,如体验坂茂设计的教室等。展览还和乐高玩具合作,在现场让孩子们搭建他们心中的乐园。
    同时,伴随展览的还有一场国际研讨会,会议将邀请国内外著名专家和学者,围绕平衡和改善人与环境的中心议题,展开关于防御、救灾和重建的讨论。
 

页数: 共 1/1 页 首页 上一页 1 下一页 尾页
中国雕塑学会 CHINA SCULPTURE INSTITUTE
中国雕塑学会 CHINA SCULPTURE INSTITUTE    备案号:京ICP备12008679号 
中国雕塑学会官方微博:中国雕塑学会CSI(新浪)
微信号:china-sculpture